當前互聯網正進入行業互聯網時代,以分享經濟為方向,“互聯網+”為業態的云服務,正在其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在云服務主體中,電信云、I T云與互聯網云正處于同一起跑線上,具有優越基礎條件的電信云具有一定先發優勢,如果能在產業云支撐平臺有所作為,可以迎來發展的又一個春天。
強調支撐服務平臺在云服務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需要結合當前云服務所處大背景的變化來認識。
第一,云服務是分享經濟落地的基礎。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分享經濟”,標志著云服務的舞臺,開始從局部擴展到經濟全局。中央把共享的發展理念,提到“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高度來認識,云服務也要做好準備大發展,從賺局部發展的小錢,轉向掙發展全局的錢。以天翼云為例,不僅可以在電子政務、教育平臺上發展,而且可以向各行各業全面滲透,為各行各業分享云基礎設施服務、云平臺服務和云軟件服務。
第二,今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提出發展“互聯網+”新業態,這為云服務的發展指出新的方向。“互聯網+”不僅僅是互聯網+傳統產業,而且是一種新業態?!盎ヂ摼W+”業態的特點是“基礎業務平臺+增值業務平臺”,云服務也要從分享經濟背景下的云服務簡單的應用服務,升級為“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應用服務”的新業態。電信云、I T云與互聯網云,誰先做成支撐平臺,誰就會成為領先的老大。在這方面,互聯網企業除了在EC(電子商務)這一個領域之外,在生產性服務領域并沒有天然優勢。相反,中國電信從過去的話音到互聯網接入,再到現在的“互聯網+”轉型,為生產性服務提供支撐的基本邏輯貫穿如一,只要及時向平臺化方向發展,就會領先BAT一步,取得先發優勢。未來云支撐平臺的價值,有可能超過中國電信的市值。
問題是怎么發展,才能抓得住大盤子上的機遇。我認為,關鍵是要用新思路啟發和激活對云計算有內在動機的用戶的需求和決策。要抓住兩個重要的需求升級,進行相應的兩個重要服務轉變。
第一,順應從技術服務需求到主營業務服務需求的轉變,加強商務云建設。
在分享經濟和“互聯網+ ” 背景下,用戶希望通過云計算分享的資源,正從以技術資源為重點,向以主營業務資源為重點轉變。這是用戶需求上發生的意義深遠的一大轉變。
在運營商的實踐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這種轉變。例如對中國電信天翼云面對的醫療云來說,廈門醫療云計算平臺的價值目標之一是“有助于開發醫療信息數據挖掘和商業化應用”。這意味著,“云”助力醫療信息化,不光要做技術支撐,更重要的是做業務支撐。例如,開展“醫療衛生同城化”工作,廈門市健康醫療云項目接入了占95%醫療衛生資源的醫療衛生機構,實現市民門診、住院、檢查檢驗、體檢信息、婦幼保健、兒童計劃免疫等數據共享。
運營商具有明顯的網絡優勢。運營商可以通過“云+IDC+大數據”的一體化運營滿足政企、行業以及互聯網用戶的需求。這種需求一旦從只占用戶支出不到5%的技術服務需求,升到到占主營業務30%以上的業務服務需求、云服務的收入規模就會成倍上升。為此,運營商需要實現能力的轉型,從簡單提供低附加值的主機托管、存儲服務,轉向提供行業業務的增值性服務上來。
第二,抓住從應用服務需求到支撐服務需求的轉變,打造世界級云平臺。
需求背景上的另一個變化不那么一目了然,但更加關鍵。這就是由用戶增值需求的旺盛而產生的對支撐服務需求的增長,它導致一些富可敵國的巨型平臺的誕生。云服務商來到了做大還是做小的歷史分水嶺面前。
國家提出“互聯網+”,一般人往往只理解到要進行新舊行業的融合,但這種融合又是為了什么,與云服務是什么關系,往往就不知所以了。事實上,李克強總理談“互聯網+”,明確把它歸類在新業態,乃至新結構這一主題項下,要解決各行各業要從低附加值狀態,轉向高附加值狀態的問題。這將意味著,云服務商所面對的客戶也要轉型,從打價格戰的業務,轉向差異化的業務。如何降低差異化的成本,獲得可持續的利潤(所謂“好利潤”),就成為客戶新的熱點和痛點。
分享經濟與平臺經濟,為客戶的這種轉型升級,提供了歷史機遇。在云計算的技術支撐下,客戶通過平臺分享通用的商業資源(固定成本、重資產),使差異化、高附加值業務得以實現輕資產運作,就將成為轉型關鍵。由此產生出對云服務商的一種新需求,就是從簡單提供業務應用服務,提升到以提供平臺支撐服務(如提供開發工具、開發平臺)來促進自身的增值業務(APP)。于是,云服務升級為以API和APP為特點的云支撐服務。
這是未來十年財富增長的主要空間。人們(包括整個歐洲)往往只看到云應用(如生產性服務),而沒有看清云支撐(如生產性支撐服務)才是未來重點。過去20年從面向消費的支撐服務產生了BAT,將來的天下則主要是面向生產的支撐服務。如果云服務商不抓住平臺化的機遇,就會迅速變成云計算、云服務領域的小生產、小作坊,而只有抓住平臺化的機遇,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大生產的驚險一躍,而成為像東印度公司、洛克菲勒那樣的支撐一代強國興起的偉大公司。人類在百年前已經歷了從輕工業向重工業的飛躍,如今正在經歷從人工服務業(輕服務業)向支撐服務業(重服務業)的飛躍,運營商準備當鯤鵬還是蓬間雀,就在此一舉。
在分享經濟條件下做平臺,自然涉及一個令運營商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平臺分享更像提供公共服務,這是不是意味著要云服務商去做普遍服務呢?其實這完全是誤解。分享經濟的精髓,是一半免費,一半收費;“擁有”上免費,“使用”上收費。所以叫“不求擁有,但求使用”。按使用收費,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不按使用效果收費,這同傳統租賃沒什么區別;另一種是按使用效果收費,即用戶分享使用平臺資源后,效果不佳(如不賺錢)則不收費;效果好(如賺錢)則進行分成(如蘋果商城實行三七分成)。在實踐中,平臺分享比不分享,收益可能相差百倍;更重要的,是通過分享,讓行業A P P開發者分散了本來集中于運營商的市場風險。此前許多運營商投入自身“精銳”進入高風險的互聯網增值應用,帶來一些損失,主要就是沒有通過分享經濟分散風險造成。云服務商向平臺商升級,要經過這次痛苦的轉型,后面才是平坦的大道。
打造云平臺,不僅要分享自身資源,還需要向用戶提供增值開發工具,使之充分創造多樣化增值業務。只有用戶全面轉向增值服務,平臺收獲的黃金季節才能到來。
分享經濟下的云服務,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可以說就是,分享得越多,收獲得越多。